(北斗网讯 记者张翔)车载导航仪、个人手机、手持测绘仪……各种各样的北斗终端是北斗系统零距离面向应用的窗口,而核心芯片是用户终端性能体现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北斗到底能不能用?好不好用?芯片是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因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芯片的研发一直是北斗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今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就将芯片研发提升到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国产芯片的重要性。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应用产业化专家组成员胡刚告诉记者,与国外相比,国内厂商在芯片领域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问题主要在功耗和成本方面,而这两个问题都与北斗芯片的出货量、普及度密切相关。多位北斗领域专家先后强调实现行业规模化发展是突破芯片瓶颈的关键。以减低成本为例,“芯片的最大成本在于研发、流片、封测;如果量提上去了,芯片的单价自然就降下来了。”快速普及北斗应用有助于带动芯片销量,摊薄研发成本,解决国产芯片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使企业有余裕投入研发尺寸更小、功耗更低的芯片,从而进军更大的市场,形成良性循环,而这最终将有助于提升北斗系统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使价廉物美的多系统兼容导航产品尽早服务大众。“量起来了,成本下去了,我们就可以做到不给终端设备制造商增加成本,不给用户增加支出。这样一来,我们面对客户的时候就更有底气。既然价格没有变化,精度和可靠性明显提升,那当然要选双系统的北斗兼容芯片!”
另一个与芯片出货量息息相关的隐性资源可能是大多数业外人士难以想象的。在芯片制造研发的过程中,各项参数的调试十分重要,“比如卡尔曼滤波十几个参数如何调?由于各家产品不同,因此不能直接借鉴别家公司的经验,只能根据产品特性和经验自己调试。具体在高楼之间、浓密树荫下、立交桥下,需要的参数都不一致,这就需要大量数据积累。有时候不同场景需要的参数差异太大,那么就需要权衡,取一个中间值。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一个长期调试的过程,而足够的用户反馈数据可以有效缩短这个过程。”显然,用户反馈的数量取决于用户群体本身的规模,亦即芯片的出货量。“芯片性能的优劣,在应用过程中显而易见,国内国外产品的差距不大。问题的关键不在技术瓶颈,而在于缺少经验积累,缺少用户群体。随着出货量的不断提升,这个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由此可见,北斗规模化应用和北斗芯片成本、性能之间所存在的,是一个无比复杂,值得国家主管部门、产业研究人员,企业自身长期探讨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