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掀起了北斗产业发展的热潮,业界称2012年为“北斗导航产业”元年。几年来,伴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各地卫星导航产业联盟纷纷成立,卫星导航产业基地、产业园不断奠基,上海、重庆、南京更是要建设以北斗导航应用为核心的产业基地。
这些举动无疑是看好了卫星导航产业巨大的商机,特别是北斗导航在此市场中的巨大潜力。但是在发展热潮下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北斗导航产业的艰巨性和持久性,导航产业决不是一拥而上而能快速实现的。要实现和保证导航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有诸多需要管理者和从业者冷静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国家顶层政策不可或缺
卫星导航在我国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而北斗导航应用却是近几年的事。美国、俄罗斯为发展其导航系统及应用,在建设初期和运行过程中,多次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修改完善其国家导航政策,承诺并保证其系统的连续运行和应用的持续发展。美国力图通过政策实施使其全球定位系统(GPS)成为国际导航应用的标准,谋求占领全球卫星导航市场。
我国相关管理部门也力图通过政策和规划推动卫星导航卫星导航的发展,如:2006年1月26日,国务院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成为16项具有战略性、标志性和带动性的科技重大专项之一。
2007年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促进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加快形成建立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的民用导航产业体制。”
2012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推进卫星导航在金融、电力、通信、交通、信息、农业、渔业等国家重点行业的应用,加强卫星导航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导航接收机、通信终端芯片等关键元器件和卫星地面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
2012年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的通知》,重点支持基于自主卫星的通信、导航和遥感三大领域的应用示范和推广,促进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化发展及卫星资源和重要基础能力建设。
2012年6月,科技部出台《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期加快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和产业化,增强我国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北斗导航作为卫星及应用产业列入国家20个重大工程,通过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完善技术创新和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等多项政策来扶持北斗导航产业的发展。
2013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促进卫星导航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规模化应用。
这些决策和规划都在一定程度对北斗导航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但仍是各部委从其主管层面考虑的,而且多是总体性和指导性的,对于具体的发展和行动的操作性不强。应充分吸取国外导航卫星系统发展和应用的经验教训,在北斗卫星系统已经进入运行阶段时,亟需国家发布顶层专项政策,以国家法令和法律的形式明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管理者、运行者及其职责,具体指明产业化发展道路。
二、由强制使用到自我使用
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涉及国家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在某些重要领域如依赖国外系统,势必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造成威胁,采用国产系统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为此,相关的政策规定,在涉及国家安全领域要强制使用或优先选用国产系统。国家将行业应用作为北斗导航产业发展的突破点,通过建立“示范性”的工程项目来推动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实施了46个行业应用示范项目以及地区示范项目。这一举措看起来很美,实施起来也不难,因为其后有相应的资金支持,所以各行业、各地方争相实施;而一旦缺少了后续项目和资金来源,应用推广就可能看起来很美,实施起来很难。因为与其类似的GPS导航应用发展的20多年来,首先推广的也是这些领域,至今应用已相当成熟,产品众多,并在各行业形成了固定的业务技术流程、相应的技术保障体系及行业标准规范,牢牢占据着市场,而北斗的基础设施环境薄弱,保障条件不配套,基础设施环境、标准规范保障不完善,市场规模小,技术不成熟,行业标准缺失,产品单一。要将已经运用的得心应手的技术用类似的但尚未经过市场充分考验的技术来替代,对于使用者是很难下定决心的。所以,强制使用也应有前提:卫星导航系统稳定运行、保障条件配套有效、经费投入(补贴)到位等。通过强制使用行业(领域)的实践和示范效应,完善保障体系,开发产品和服务类型,从而由特殊行业的强制使用,带动一般行业的自我使用。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国防、政府以及公共服务,如气象、通信、电力等领域应用较多,在商用领域应用较少。由于处在应用初期,北斗卫星导航芯片及导航终端价格较高,适宜推广的对象是对安全性、保密性、稳定性有较高要求,或者对北斗特性有较高需求的高端客户,而广泛应用尚需时日。
一般行业和大众用户所关注的主要是导航产品的性价比,而决定导航产品性价比的主要是导航芯片。如果在国家卫星导航政策的引导或强制下,同时有性价比相当或者更优的产品作保障,才会由特殊行业的强制使用,带动一般行业的自我使用。只有一般行业广泛使用,大众化消费,才能带动卫星导航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
三、ICD文件的发布促进市场竞争
伴随北斗导航系统区域系统的正式运行,ICD文件正式版也同时公布。ICD文件是北斗应用步入产业化的基础,从事北斗终端产品研制、生产和运营服务的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一方面,国内外相关企业均可据此进行北斗产品开发,市场竞争将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通过市场选择、淘汰,北斗导航产品性能会不断提高,价格将随产量的增长而逐步下降,大众消费市场将逐渐形成。
在此情形下,技术能力弱、生产实力不足的小、中型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生产成本高将逐步退出导航市场;国外大型知名企业将依据其已有的导航产品研制、技术、生产能力在巩固并加强其在导航市场已经占有的份额的同时,大举进军中国的北斗产品市场,这对初生国产品牌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四、北斗导航产业链的形成尚需时日
北斗导航被列入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研究发展推广应用被放在重要位置,发展自主技术成为重中之重。北斗导航产业细分为四大市场:第一为高端制造业,包括北斗导航芯片和模块、多种多样的通信芯片和模块、接收机组件、显示器件与整机集成等;第二为北斗导航软件业,包括系统类软件、导航定位授时软件、地图引擎与各种嵌入式应用软件等;第三为与导航相关的运营服务业,导航位置服务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第四为综合数据业,数据是信息产业的根本,也是导航产业的特色,它既使用时空数据,又产生时空数据。
当前北斗产业还处于成长初期,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合理的产业布局,缺乏规范的行业管理,配套建设与体系上下游产业链亟待跟进与整合,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建设与优势企业整合。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芯片核心技术尚待突破,市场上各种类型的产品无序竞争,导航产品行业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欠缺,没有明确的市场准入政策,产品的质量令人堪忧。总之,北斗导航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大量中小企业重复投资,缺乏核心竞争力,这种状况不利于北斗产业链的良性发展,需要规模化应用过程逐步发展、整合。
运营服务还有深挖的空间,目前还不能有效地满足应用需求:北斗导航目前主要的运用集中于导航监控以及电力通信同步授时这些传统领域,全国性的综合运营服务平台尚未建立,不能有效地集中资源满足大众以及行业用户多样化的应用需求,缺乏面向大众市场清晰的盈利模式。
五、独立且兼容,融入国际发展趋势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以及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和成熟导致卫星导航“位置云”技术的产生。位置云体系的构建在促进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同时,淡化了用户对某种具体类型导航卫星的依赖。云计算技术势必会促进电子地图数据中心、导航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等多种数据服务中心的建立,全球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和因特网等信息载体融合,产业发展由应用产品为主转化为运营服务为主,形成应用大众化、服务产业化。
在当今相互依赖的全球世界中,卫星导航作为一种全球通用技术,应该寻求可能的妥协和国际合作。应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和国际电联(ITU)框架下,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世界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兼容与互操作,使所有用户都能享受到卫星导航发展的成果。既保持系统的独立性,又不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葛榜军、贠敏)